专题报道

农产品电商再次回归公众视野 期待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时间:2020-04-09
  一场疫情让经过多年磨合的线下农产品上行链条被打破,也让曾经极受关注的农产品电商再次回归公众视野。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如何打通农产品上行渠道成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一大难题。前期道路交通的拦路设卡是一方面原因,更关键的是本身承担着生产者与终端市场信息沟通、价格发现功能的批发商、批发市场、深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和场所,多处于停滞状态,其间各环节交易成本的扩大,进而致使收购价格和终端市场的销售价格出现较大的差异,农户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这样的特殊阶段却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部分头部电商市场,他们近些年在推动农产品上行方面的投入和策略也开始被更多地关注。

  在阿里巴巴发布湖北农货食品专题销售活动后,4月6日“聚湖北”活动在一小时之内就卖出了20万单湖北农货食品。这样的流量得益于阿里在疫情防控期间针对农产品销售所做的工作——为了疏通供应链,阿里在2月初便打造了从采摘、包装、运力到销售的全链路数字供应链,实现了部分地区农产品直采直供全国;在销售方面,淘宝向全国农户和产区征集滞销信息,并通过线下线上多平台上架滞销农产品来保障农户收入;直播也在此期间成为销售利器,被广泛用于农产品原产地品牌的打造之中……事实上,这背后是阿里打造的数字农业在生产、金融、流通和销售层面的开放平台机制,除了有“农业大脑”作示范,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实现自主运营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大平台引流。相较而言,拼多多的模式则更关注供需匹配。在率先将“拼团”用于农产品电商后,拼多多近几年通过智能处理系统,将农产品需求信息对接新农人和合作社,带动86000余名新农人返乡;而对覆盖产区包括特色产品、成熟周期、物流条件、加工型产业设施等在内的数据和信息匹配给对应的消费者。在疫情期间,前期累积的产区、物流等数据信息被重新规划,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农产品上行。

  在线下渠道受制于疫情防控的情况下,农业经营主体和普通消费者对新消费方式、新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发生了转变,线上平台的信息对接和开放优势也凸显出来。但依托电商平台打通农产品上行仍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短期内的选择,换言之,这一类方式仍有必须克服的短板。

  近几年,从农产品溯源到结合拼团、直播,再到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其实都是在缩短供应链条的基础上力争让消费者实现“所见即所得”,并且,消费终端的需求和反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生产端,尝试落实农业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过据笔者调研看,农产品电商中“所见非所得”的现象仍不在少数。一方面,相较于标准化强的工业产品,农产品生产环节确实具有较高风险和个体差异性;另一方面,线下商超、店铺的持续性更强,而线上渠道则不那么稳定,这也可能影响到线上销售农产品的品质。除了消费端对稳定性的顾虑之外,线下批发市场、加工环节可以起到的产品分级、分类的职能,以线上点对点的销售模式却很难实现,价格发现功能也就相应地受到限制。此外,以目前的供应链结构看,能覆盖供应链多环节的主体毕竟还是有限的,我国更多的还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以及小农户,他们更需要稳定的销售渠道来保障收入。而线上拼团、直播的作用很可能是短期的,无法满足农户稳定增收的诉求。

  因此,尽管依托线上平台的农产品上行模式可以极大地缩短供应链并打通信息沟通渠道,但很容易出现的农产品品质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农产品电商的整体环境。与此同时,线下批发市场体系虽然很传统,但其多年来形成的在农产品收购方面的数量和渠道优势,仍可保障其产品筛选、分流及其品质。

  两者优势结合,才应当是农产品上行在未来的发展方向。线上与线下在并行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融合并互相优化。以线上平台实现农产品上行的价值并不在于消除中间商,生产环节以及职能能够有效发挥的中间环节仍应当被高度关注。

Copyright 星广传媒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吉ICP备09006155号